(转载本文不受版权限制)
美国参考
__________

微型企业家的故事

法图玛·迪波莉尔·伊斯福(Fatouma Dijbril Issifou)
贝宁,帕拉库

Fatouma Dijbril Issifou Parakou
法图玛·迪波莉尔·伊斯福生活在西非穷国贝宁,五岁时就开始和妈妈一道在拥挤的街市上卖蔬菜。成年后,法图玛继承了妈妈的菜摊,过着和妈妈一样的穷苦生活。

但是,法图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有机会上学读书。她知道,只要她能存下足够的钱,就能实现她的梦想。她努力每天存一点钱,但很难有可观的积蓄。

后来她从一位朋友处了解到PADME项目,这是ACCION组织在贝宁建立的合作项目。 PADME工作人员看到法图玛很努力,有成功的潜力,就批准向她提供130美元的贷款。她用这笔钱以较低的成本购进大量蔬菜,增加了收入。她获得的第二笔贷款为260美元,这使她得以进一步扩大营业规模,存更多的钱。现在,她每出售一普式尔胡萝卜能赚大约2美元,卖马铃薯的利润更高一些。

这些利润似乎微不足道,但却为法图玛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变化。获得贷款前,她一年只能节余13美元,她把这笔钱投资于她的菜摊,很难养活三个孩子。今天,两个孩子已经进校读书,最小的孩子也盼望着入学。

法图玛说:"这些贷款给我很大帮助,我能有钱买药,孩子们也能吃饱饭。现在我不再担忧了。"

让-艾克苏瓦拉·约里默(Jean-Exuvara Jolimeau)
海地,克鲁瓦-德布凯

Jean-Exuvara Jolimeau
在那个炎热、尘土飞扬的海地小镇克鲁瓦-德布凯,一批具有非凡天份的金属雕塑师用不起眼的材料和原始的工具构成了富有流动感的线条和精美的形状。五十年来,他们潜心钻研,砥砺技艺,在一片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引来了买主、 设计师和收藏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雕塑家乔治·里奥托(Georges Liautaud)开始在平面上创作柔美、雅致的海地风情、神话和梦幻场景。他用回收的油桶和废金属制作了蜚声国际的艺术品,开一派之先河。今天,年轻一代艺术家和工匠们步其后尘,技艺和主题与日俱丰。

让-艾克苏瓦拉·约里默就是其中的一位工匠。他最初师从兄长,但正如克鲁瓦-德布凯的许多同行一样,他也是一位独具创意的艺人。约里默每日早上六点起作,晚间六点歇工,他的所有作品都透露出对完美的热切追求。在ATA设计顾问弗雷德里克·阿尔康塔拉指引下,他学会了在回收的废金属上添加金叶,他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天使和饰盘可谓无人能出其右。没有粗糙的边缘,也不会有嗜血的齿锋。仅仅凭借一些原始的工具──铁凿、榔头、金属刷以及不可或缺的老式砂纸──约里默制作出畅销欧美的艺术品。

由于约里默的金叶作品深受买主欢迎,他不得不把这种精密而费时的技艺传授给其他工匠。而这正是ATA的目的所在──即为有才华的工匠创造和增加工作机会,使他们能够与我们分享其对艺术的挚爱及其精美的创作成果。

塔蒂娅娜·帕诺瓦(Tatyana Panova)
俄国,奥特拉德尼

Tatyana Panova
塔蒂娅娜·帕诺瓦住在奥特拉德尼,这是一座五万人口的小城市,距俄罗斯地区首府萨马拉两小时车程。塔蒂娅娜是一位职业厨师,她在这个城市中的一家主要餐厅工作了16年,后来由于健康原因辞职。她的丈夫在炼油厂工作,但常常不能按时领取工资,因此这个家庭──包括两个孩子──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由于他们需要增加收入,塔蒂娅娜希望孩子能上学读书,她开始经营自己的小企业。她做了一些馅饼,把它们拿到集市上去卖。她的馅饼很畅销,于是她想扩大经营规模。几年后,丈夫被炼油厂解雇,一家四口便依靠塔蒂娅娜的馅饼生意谋生。她没日没夜地工作,但钱总是不够用。她说:"俄国妇女已经习惯了艰苦的工作,因为她们在养育子女方面有很强的责任感。1999年夏季,她有了一个提高效率的机会。她听说了FINCA,便参加了FINCA在俄国最早创办的组织之一 "护身符"。 她用第一笔贷款买了肉、糖和其他原料,开始制作正式午餐在市场上出售。她发展了一批永久顾客,他们每天都在耐心等待她送午餐来。塔蒂娅娜用第二笔贷款购买了制作面食的原料,她做的 "克尼基 "特别受欢迎,这是一种俄罗斯传统面食,用肉和马铃薯做馅。她找到了一些愿意代卖的咖啡店,现在每天卖出200至250份面食和40份午餐。她的丈夫已经回炼油厂工作,她的儿子也在那里找到了工作。由于妈妈的收入,塔蒂娅娜的女儿目前在技术学院读书,不做功课时便帮着妈妈忙生意。塔蒂娅娜的理想是用下一笔贷款买一台现代化的煤气炉,在未来或许还能买一辆小车给顾客送餐。她在谈到FINCA时:"FINCA帮助妇女,这样做很对──妇女总是承担养家糊口的主要责任。 "

劳拉·塔苏那(Lola Tasuna)
菲律宾,马尼拉

Lola Tasuna
劳拉·塔苏那在马尼拉的住宅门前是一条路边下水道。她和同住的另外五人属于非法占居者。像邻居们一样,她们住在用废料搭起的简陋房屋中。劳拉今年72岁,辛劳了一辈子,应当是舒舒服服退休的年龄,但她知道自己一天不工作就没有饭吃。

她的营生是做煤油灯,在经常停电的居民区,煤油灯是少不了的。她花五分钱买一个灯座,把盖子涂上漆,加上灯芯,再装上金属柄。这样每盏灯可以卖一毛到两毛五分钱,视大小而定。在家人帮助下,她每天能做三百盏灯,净赚三十美元。

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好多了,以前劳拉买不起新灯座,只好每天一早到垃圾箱里去拣。她把拣来的灯座放在桶里,用冷水冲洗,然后用指甲刮去标签和污垢。

尽管住在黑乎乎的街区中,劳拉仍然为自己的手工制品及其谋生能力感到自豪。她不认为自己是穷人,一言一行也不像穷人。在这个没有社会保障的国家中,劳拉知道自己是一位幸存者。

(完)

 

 

 

* * * * * *

*订阅〈美国参考电子稿件〉,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LISTSERV@LISTS.STATE.GOV
收到答复后请回函确认,在电子邮件正文内注明 OK 即可。
( 订阅说明详见〈美国参考〉网页: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


美国国务院
国际信息局
http://usinfo.state.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