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Home Search Health Topics A-Z
peer-reviewed.gif (582 bytes)
eid_header.gif (2942 bytes)
Chinese Translations

Vol. 8, No.9-10
September-October 2002 

 

EID Home | Ahead of Print | Past Issues | EID Search | Contact Us | Announcements | Suggested Citation | Submit Manuscript

To properly view this page you must download and install the Chinese (Basic) character set from your browser's manufacturer (www.netscape.com, www.microsoft.com, etc.).


Volume 8, Number 9-10 Abstracts
September-October, 2002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2年第9、10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P881 生物膜:物体表面的微生物

作者: Rodney M. Donlan

微生物粘附到物体表面,可形成生物膜。形成生物膜的细胞与悬浮细胞的区别在于前者生成细胞外聚合物质(EPS),降低了生长速度,两者的上、下调节特异基因也不同。粘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该过程微生物的生长因介质、底物和细胞表面特征的不同而不同。生物膜由微生物细胞和细胞外聚合物质组成,有其特定的构造,为细胞之间的遗传物质的交换提供了最佳的环境。细胞与细胞之间也可以通过细胞数的感知来进行沟通,以影响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如粘附过程)。生物膜对公共卫生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在某些传染病发病和各种各样与仪器有关的感染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对生物膜的进一步了解有利于建立新的、有效的生物膜控制策略,有利于提高对病人的治疗水平。

图3 多微生物生物膜。在一实验室的饮用水生物膜反应器的不锈钢表面上经14天形成,以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API)染色,以荧光显微镜观察。细棒长度:20微米。


图4A和4B  多微生物生物膜。在一实验室的饮用水生物膜反应器的不锈钢表面上经7天形成,以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API)染色,以荧光显微镜观察。细棒长度:20 微米。

P891 人类肺孢子虫的新名称---jiroveci肺孢子虫

作者: James R. Stringer, Charles B. Beard, Robert F. Miller,

卡氏肺囊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PCP)是免疫系统功能不全患者的主要疾病和死因。虽然卡氏肺囊虫属已被发现了近一个世纪,但直到DNA分析显示它有着广泛的多样性(有多个种)后,才了解到它有多少成员。为了区分其基因和功能上的差别,引起人类卡氏肺囊虫性肺炎的微生物现在被称为jiroveci肺孢子虫。微生物名称的改变并不影响PCP首字母缩略词的应用,因为它可以读成“Pneumocystis pneumonia”。不同jiroveci肺孢子虫标本的DNA序列不同,这个特征使得对宿主和病原的关系进行重新检查成为可能。短暂的移植可能是它的规律,而不是终身潜伏。

P897人类间质肺炎病毒:一种引起社区获得性呼吸道疾病的病原

作者: Joanne Stockton, Iain Stephenson, Douglas Fleming,‡

人类间质肺炎病毒(HMPV)是最近鉴定出的一种副粘病毒,是首次从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住院儿童中分离到的副粘病毒。我们调查了在普通开业医生处就诊的流感样病例(这些病例流感病毒和人类呼吸道多核病毒检测阴性),以寻找HMPV感染的证据。作为国家病毒监测的一部分,英格兰及威尔士的普通开业医生(监测哨点)收集了2000-2001年所有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的标本。用反转录PCR筛检鼻咽联合拭子中的HMPV、甲型流感(H1和H3)、乙型流感和人类呼吸道多核病毒(HRSV)。对HMPV阳性标本的PCR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同一性,并构建了基因树。在711份拭子中,有408份(57.3%)流感病毒及HRSV阴性,9份(2.2%)HMPV阳性。HMPV看来与社区获得性ARTI有关。与这种人类新病毒有关的疾病谱及其可能的并发症有待得到进一步阐明。

P909 纽约狂犬病的再发对公共卫生的冲击

作者: Hwa-Gan H. Chang, Millicent Eidson, Candace Noonan-Toly,

本报告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浣熊狂犬病在纽约动物中流行的情况,受影响的动物种类及人类暴露后的处理(PET)情况。1993年到1998年,共有57008份标本送到州实验室,有8858只动物被确认患有狂犬病,其中浣熊是最常见的动物种类(75%)。在暴露于11769只动物之后,有18238(45%)的人接受了暴露后的处理,多数人的暴露是接触了动物的唾液或神经组织。我们分析了暴露后处理的费用,以估计狂犬病预防活动的费用。1993年到1998年,纽约州估计花了1390万美元用于狂犬病的预防。对宠物进行免疫、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及核实动物的狂犬病状态等传统的预防方法必须继续坚持,这样可以减少昂贵的暴露后处理费用。为了减少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减少暴露,减少费用,应考虑对野生动物接种口服疫苗。

P918 由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临床分离菌株产生的鞭毛的特征

作者: Doroti de Oliveira-Garcia, Monique Dall'Agnol, Mónica Rosales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是一种与囊性纤维化病人、癌症患者及HIV感染者的机会感染有关的新出现的医院内感染病原菌。这种病菌粘附于医学植入物和导管等无生命的物体表面,是住院病人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病菌粘附于物体表面的有关因素多数尚不为人知,其鞭毛的生化和抗原特征也不明确。我们提纯了由S.maltophilia产生的鞭毛,并刻画了鞭毛的特征。鞭毛丝由一个38-kDa的SMFliC亚单位组成,对它的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它与下列细菌的鞭毛蛋白有着相当大的同一性:粘质沙雷菌(Serratia marcescens ,78.6%),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li),奇异变形菌(Proteus mirabilis),宋内氏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71.4%),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57.2%)。对粘附于塑料表面的细菌进行电镜扫描超微分析显示,细菌簇中存在鞭毛,提示鞭毛产生于细菌在无生命物体表面传播的过程中。

P924堤岸田鼠的鼠群数量与汉坦病毒感染的关系

作者: Gert E. Olsson, Neil White, Clas Ahlm

堤岸田鼠(Clethrionomys glareolus)是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的自然宿主。PUUV是汉坦病毒的一种,它是传染性肾病(轻型的具有肾综合征的出血热)的病原体。人们对影响汉坦病毒在宿主间传播的有关因素尚未很好地了解。我们评价了影响从瑞典北部PUUV地方性流行区捕获的堤岸田鼠PUUV感染增多的许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抽样时的鼠群数量(增长期、高峰期或下降期/低谷期)和性别等4种因素可以正确地预测80%结果。这个分析强调了鼠群数量在汉坦病毒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在鼠群数量达到高峰时,感染的可能性最大,提示在鼠群密度增加时,暴露于汉坦病毒的可能性增加。

P930 堤岸田鼠感染普马拉病毒的行为、生理及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作者: Sophie Escutenaire, Patrice Chalon, Florence De Jaegere

我们在比利时南部的一个为期4年的研究中,监测了堤岸田鼠(Clethrionomys glareolus)的鼠群数量,以评估堤岸田鼠的动机争胜性行为、生殖状态、迁移及其种群数量对普马拉病毒(PUUV,汉坦病毒属)感染的影响。血清学试验的结果和病毒R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很高。咬伤或抓伤的伤口主要在成年鼠中观察到。在秋季(也就是在生殖季节的晚期),成年鼠汉坦病毒的感染和伤口的数量有关,但在春季,两者没有关系。另外,性活跃的动物受伤和感染的比例显著增加。汉坦病毒感染与幼年及亚成体雄性动物具有较高的迁移性有关。在另外的6个月观察期内,迁移到离最初捕获点较远地方的动物,其血清转化率也高。在非流行年份,感染的分布无规则,阳性点主要分布在地表植被密度大的地方。

P943康涅狄格州莱姆附近的人粒细胞埃利希体病的空间分析

作者: Emma K. Chaput, James I. Meek, Robert Heimer

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为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及提高疾病的预防控制水平提供有力的新工具。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一个蜱传疾病的地方性疫区调查了一种新近才被认识的蜱传疾病(人粒细胞埃利希体病,HGE)的空间分布,以了解其非随机的分布模式及聚集情况。我们分析了康涅狄格州莱姆(Lyme,)周围的12个镇范围内,1997-2000年期间确诊的HGE病例,结果显示,HGE感染的分布并不是随机的。HGE发病率在康涅狄格河河口较高,在北部及西部较低。聚类分析发现有个地区HGE的发病率升高(相对危险度=1.8,p=0.001)。本研究展示了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方法阐明的HGE流行病学。

P949 空肠弯曲菌的分子特征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

作者: Kate E. Dingle, Frances M. Colles, Roisin Ure

我们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法来刻画了814株空肠弯曲菌(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的特征,同时也分析了空肠弯曲菌细胞表面的2种成分:耐热血清型抗原和鞭毛蛋白FlaA的短可变区。从这些病人、动物、食物及环境中分离到的菌株中鉴定出379个MLST位点结合体(序列型)和215个细胞表面成分结合体。尽管菌株的来源多样,但其中有748(92%)的菌株属于17种克隆复合体中的1种,有6种克隆复合体包含了主要的(318株,63%)病人分离株。有几种克隆复合体显示了其与菌株来源或特定细胞表面成分的关系,然而细胞表面成分对克隆复合体的预测性较弱。这些数据显示,由MLST法定义的克隆复合体是空肠弯曲菌长期和短期流行病学调查的适当工具。

P956 瑞典2000年土拉菌病暴发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Henrik Eliasson, Johan Lindbäck, J. Pekka Nuorti

2000年,土拉菌病在瑞典大范围暴发,为此进行了一次病例对照调查,对象包括270例报告的病例和438例对照。这次暴发影响到瑞典几个土拉热病很少出现的地区,我们把这些“新出现”的疫区与地方性疫区进行比较。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蚊子的叮咬是主要的危险因素,OR值为8.8。其他的危险因素为拥有一只猫(OR=2.5)和农场工作。农场工作只在地方性疫区才是危险因素。淋巴结肿大和伤口感染在新出现的疫区更常见,而肺炎在地方性疫区更常见。蚊子叮咬看来在传播土拉菌病中非常重要。拥有猫和土拉菌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P1019  2001年美国炭疽生物恐怖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 Daniel B. Jernigan, Pratima L. Raghunathan, Beth P. Bell

2001年10月,美国确诊了自从1976年以来的首例吸入性炭疽病例,患者是佛罗里达一家传媒公司的职员。为此,美国开展了全国性的调查以确定是否还有其他病例,判断可能暴露于炭疽芽胞杆菌因素,通过医疗机构、实验室和其他方法来加强监测,发现病例。病例的定义是临床表现符合并由实验室确定有炭疽芽胞杆菌感染的病例。从2001年10月4日到11月20日,共确诊了22例炭疽病例(11例吸入性,11例皮肤炭疽);有5例吸入性炭疽死亡。有91%(20例)的患者为处理邮件的职工、暴露于被处理污染邮件的工作场所或收到被污染的邮件。从4封含有粉末的信封、17份病人标本及106份环境标本中分离到的炭疽芽胞杆菌,其分子亚型相同。炭疽患者和死亡病例不但发生在邮件的目的地,而且发生在邮件经过的地方和其他建筑物里。应该继续注意医务人员、共公卫生及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中是否有病例发生。

P1039 在华盛顿国会山打开含有炭疽的信封:公共卫生的反应

作者:Vincent P. Hsu, Susan L. Lukacs, Thomas Handzel

2001年10月15日,一美国参议院职员打开了一个含有炭疽杆菌孢子的信封。在该区域的所有人都进行了化学预防(预防性用药),并采集了鼻拭子。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暴露的区域,并根据暴露的危险决定哪些人需要延长化学预防的时间。访问直接暴露于炭疽杆菌的人员,检查记录以确定这个区域里还有哪些人。鼻拭子阳性的人重复采集鼻拭子,并进行系列血清学检查以测定炭疽杆菌保护性抗体。共确定625人需要延长化学预防的时间。28人鼻拭子阳性。第7天重复采集鼻拭子,结果阴性。暴露42天后,所有人均未检出炭疽杆菌的保护性抗体。早期鼻拭子试验对评价暴露于炭疽杆菌气溶胶的危险性是一种有用的流行病学工具。早期、大范围的化学预防可能使该人群避免了炭疽病的暴发。

P1044 污染邮件分拣机周围空气中的炭疽杆菌

作者: Peter M. Dull, Kathy E. Wilson, Bill Kournikakis

2001年10月12日,在华盛顿的一个邮局里,2个含有炭疽杆菌孢子的信封通过了邮件分拣机。9天后,该邮局的工作人员被确诊感染了炭疽,邮局被关闭。为了判断被污染的分拣机是否继续散发出炭疽杆菌,我们在分拣机周围采集了空气标本。在分拣机开动前采集的990升空气中分离到1个菌落形成单位的炭疽杆菌;开动分拣机分拣干净的模拟邮件后,分离到6个菌落形成单位的炭疽杆菌。这些数据表明,一位在这台分拣机附近工作的员工,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可能吸入30个含有炭疽杆菌的颗粒。这个估计的数目对一个邮局员工来说意味着怎样的危险目前尚清楚;但该数目比以前估计的数目(未接受预防接种的无症状的山羊毛加厂工人常规吸入小于5µm的含有炭疽杆菌颗粒的数目)少了20倍。

P1048  2001年新泽西炭疽生物恐怖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 Carolyn M. Greene, Jennita Reefhuis, Christina Tan

2001年9月18日和10月9日,至少有4封含有炭疽杆菌的发往纽约和华盛顿的信件在新泽西的特仁顿(Trenton)邮件处理分送中心(PDC)进行处理。特仁顿一位邮政工人的皮肤炭疽确诊后,处理分送中心被关闭。共发现6例炭疽病例,其中4例皮肤炭疽,2例吸入性炭疽;有5例病人住院,无死亡病例;4例为处理分送中心的员工,其他病例接触过或收到过在该中心处理过的邮件。开始发病的日期在该中心处理2批邮件之后。10日9日,含有炭疽杆菌的邮件分拣时有170位员工在场,其罹患率为1.2%。在137份邮件处理分送中心的外环境标本中 ,有57份(42%)阳性。当地50所邮政局有5所(10%)提供了阳性标本。1所处理过含有炭疽杆菌的邮政局有4名员工得了皮肤或吸入性炭疽。交叉污染的邮件或设备可能是其他2例皮肤炭疽病人的感染途径。

P1056 美国CDC就炭疽生物恐怖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反应

作者: Christina S. Polyak, Jonathan T. Macy, Margarita Irizarry-De La Cruz

在美国炭疽生物恐怖事件向国际社会报道后,全世界的流行病学家、检验人员及临床医师都被号召起来应对各国政府和公众所关心的问题。为了应答其他国家有关炭疽及生物恐怖的咨询,美国CDC在其应急处理中心组成了一支国际队伍。从2001年10月12日至2002年1月2日,该队伍收到了来自70个国家和2个地区的130个请求。这些请求来自各国卫生部、国际组织和医生,主题包括实验室程序、临床诊断、外环境评估和职业健康危害等各个方面。由这支国际队伍提供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包括: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生物恐怖事件时,如何帮助缓解恐慌,防止抗生素滥用,加强基于实验室的监测等。

P1066 2001年华盛顿邮政工人暴发吸入性炭疽

作者: Puneet K. Dewan, Alicia M. Fry, Kayla Laserson

2001年10月,华盛顿一个处理污染炭疽芽胞邮件的邮局有4名工人得了吸入性炭疽。我们循着邮件的传送途径调查暴露史并采集了邮政工人的鼻拭子,也采集了外环境标本。在邮政工人中抽样检查了抗炭疽杆菌保护性抗体的浓度。病例在该邮局不重叠的不同班次中上班,提示有多次空气污染事件发生。外环境采样结果显示污染已在该邮局扩散。病例和被抽查的工人在工作场所的暴露相似。所有的鼻拭子及血清抗体试验均阴性。现有的工具无法区分病例是否比其他工人具有更高的危险性,所以,对所有的工人进行预防性用药都是有必要的。为了保护邮政工人免遭生物恐怖的袭击,采取减少职业暴露危险的措施是必要的。

P1073 2001年新泽西、特拉华及宾夕法尼亚州对污染邮件相关炭疽病例的监测

作者: Christina G. Tan,, Hardeep S. Sandhu, Dana C. Crawford

2001年10月,新泽西州确诊了6例炭疽病例,其中2例为吸入性炭疽,4例为皮肤炭疽。这些炭疽病例都是由于处理含有炭疽杆菌的邮件而得病的。随后,我们对炭疽病及其相似的综合症开始了基于医院的激励被动监测和强化被动监测。2001年10月24日至12月17日,监测地区(人口670万)各医院共报告240 160人次就诊,7 190人次入住重症监护病房。11月8日,报告的标准改变后,可疑吸入性炭疽病例的平均报告数下降了83%,从每天18例下降到3例;报告中需要随访的比例从37%(105/286)上升到41% (47/116)。464例可疑吸入性炭疽病例中有214例进行了临床随访,98例皮肤炭疽也进行了临床随访,有49例还进行了实验室检测。除上述6例炭疽病例外,未发现其他病例。虽然监测所花费的劳力很大,但为了验证暴发的范围有限,监测还是必需的。监测系统的灵活性允许临时的评价,这样可以提高监测的效率。

P1083 外环境采样检测炭疽杆菌胞

作者: Eyasu H. Teshale, John Painter, Gregory A. Burr

2001年11月11日,继炭疽恐怖袭击之后,美国邮政服务局对南康涅狄格州邮件处理分送中心采样检测炭疽杆菌,结果所有标本均阴性。在南康涅狄格州一患者于11月19日死于吸入性炭疽之后,又于11月21日和25日对该中心用干拭子和湿拭子再次进行采样检测炭疽杆菌,结果所有标本还都是阴性。11月28日,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引导下,我们用湿擦和真空器(使用HEPA真空器)对对该中心的物体表面进行了广泛的采样。在212份标本中,有6份(3%)阳性,包括1份采自高度污染的分拣机。后来,也从患者的信件分拣箱中检出炭疽杆菌。这些结果提示,交叉污染的邮件可能是康涅狄格州吸入性炭疽患者的感染来源。在将来这样的调查中,急需在流行病学资料的引导下进行广泛的采样。

P1088 电话追踪数据与公共卫生对炭疽生物恐怖的反应

作者: Joshua A. Mott, Tracee A. Treadwell, Thomas W. Hennessy

2001年10月8日至11月11日,与炭疽生物恐怖有关的确诊病例向公众公布以后,美国CDC的应急处理中心应答了11 063个与生物恐怖有关的电话,多数电话是公众要求炭疽疫苗的(58.4%),询问预防生物恐怖一般信息的((14.8%)及使用个人防护器具的(12.0%);有882个电话(8.0%)提起州随访调查联络队,其中226个(25.6%)电话包括临床确诊的炭疽符合病例或直接暴露于已知的被炭疽杆菌污染的环境,其他656(74.4%)电话未包括确诊的病例,但报告了暴露于可疑的包裹或物质,或收到从被污染的机构寄来的邮件。应急反应人员必须处理可疑的或事实的生物袭击后,随之而来的大量电话。就接触未知物质、处理可疑邮件和对可疑病例的临床评价等通信建立标准化的预案,有助于提高高危人群中临床符合病例随访调查的效率。

P1096  2001年纽约实验室针对生物恐怖的反应

作者: Michael B. Heller, Michel L. Bunning, Martin E.B. France

2001年10月,大都市纽约到处是一片被恐怖袭击后的情景。谁也没有料到公众对这种袭击的反应是如此之大,生物恐怖反应实验室(BTRL)的能力有被处理和检测外环境标本压垮的危险。在CDC的共同努力和防御部门的合作下,大家努力维持BTRL的反应能力和及时反馈结果的能力,这些努力大部分成功了。本文描述了生物恐怖反应实验室的发展和扩大,也描述了生物恐怖反应实验室的特殊需求,还描述了生物恐怖实验室指挥中心的建立过程和标本的接收、处理、报告、安全、实验、人员配备及质量控制的协议。

P1111 2001年美国炭疽生物恐怖袭击中炭疽杆菌的分子分型

作者: Alex R. Hoffmaster, Collette C. Fitzgerald, Efrain Ribot

2001年发生生物恐怖袭击后,炭疽杆菌的分子分型在区分及鉴定菌株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炭疽杆菌的基因变异性很低,只有少数的分型方法,这些分型方法的可靠性不同。我们用多位点可变数串联重复分析法(MLVA)对135株与暴发有关的炭疽杆菌进行分型。所有的菌株均为62基因型,与各实验室使用的Ames菌株相同。我们对42株代表暴发的菌株进行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测定,发现它们均有和Ames菌株(PA 基因I型)相同的pagA序列。MLVA和pagA序列分析也用于临床标本的DNA序列测定,这样,即使未分离到炭疽杆菌,也可能对炭疽杆菌进行分型。应用高分辨率的分子分型方法发现,所有暴发菌株的使用方法相同,可能出自同一来源。另外,分型可以快速判断实验室的污染物和与暴发无关的菌株。

P1124 暴露于炭疽后坚持抗生素预防及其副反应

作者: Colin W. Shepard, Montse Soriano-Gabarro, Elizabeth R. Zell

我们收集了暴露于炭疽后进行抗生素预防运动及抗生素预防开始60天后对其预防效果进行评价的资料,进行抗生素预防的人分布在美国遭受炭疽袭击的6个地方。与使用抗生素预防炭疽相关的副作用的报告很常见,但按照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标准定义的住院及严重的副反应却非常罕见。能坚持60天抗生素预防的总比例不高(44%)。暴露者坚持使用抗生素的比例范围从纽约市Morgan邮政局的21%到华盛顿Brentwood邮政局的64%。发生副反应与不能全程(60天)进行抗生素预防无关。

P1133  2001年康涅狄格州邮局工人暴露于炭疽后的预防

作者: Jennifer L. Williams, Stephanie S. Noviello

2001年11月20日,康涅狄格州一女子被确诊为吸入性炭疽后,病人所在地的邮局工人被建议开始抗生素预防。虽然对外环境的检查结果阴性,但后来继续检查证实了炭疽杆菌的存在。我们把调查问卷随机发给100位被选中的邮政工人,这些工人已开始抗生素预防20天。有94名工人得到了抗生素,68名工人开始了暴露后的抗生素预防,其中有21名半途而废。邮政工人未使用抗生素预防或中途停止的原因有:不相信自己已暴露于炭疽,药物副作用和最初报告培养阴性的结果。邮政工人报告副反应的主要症状有:胃肠道不适和头痛。这些影响抗生素预防的原因提示:对炭疽感染危险性的宣传,对副反应的教育,谨慎处理副反应等是提高坚持率的关键因素。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编辑部 欧剑鸣译


EID Home | Top of Page | Ahead-of-Print | Past Issues | Suggested Citation | EID Search | Contact Us | Accessibility | Privacy Policy Notice | CDC Home | CDC Search | Health Topics A-Z

This page last reviewed March 19, 2003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Journal
National 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ntact Us EID Search Past Issues Upcoming Issues Expedited Current Issue EID Home